外貿兒童用品的質量讓國內消費者擔優(yōu)
近年來,隨著外貿小店的遍地開花,以及網絡購物的風生水起,一些兒童用品紛紛披上了原裝進口、出口尾貨、出口轉內銷等外貿標簽火熱開售。其質量到底如何?安全與否?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的童裝批發(fā)市場、外貿小店,并重點關注了一些兒童用品網店,希望能直觀地了解外貿兒童用品的質量現(xiàn)狀。
眾多家長與孩子一起選購學習用品及飾品,在六一兒童節(jié)期間,同時精明的生產企業(yè)和經營戶,抓住商機專為兒童量身打造各種學習用品和小掛件、小首飾、小玩具,想方設法搶兒童用品市場。
天津的消費者張女士經常到外貿服裝市場給孩子買衣服,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她發(fā)現(xiàn),買回來的外貿服裝質量大不如前,褪色、縮水、變形非常嚴重,還有好幾件花高價買到的“出口日本”的名牌外貿兒童T恤,剛洗了一次就出現(xiàn)多處破洞。后來經品牌專柜營業(yè)員鑒定得知,她買的這些“外貿”服裝,都是仿冒品,在面料、做工等方面跟正品相去甚遠。
類似的遭遇,同樣也發(fā)生在湖北消費者周女士的身上。臨近六一兒童節(jié),她在網上精挑細選,“淘”了好幾件外貿玩具,打算給兒子一份節(jié)日驚喜。東西送來之后,周女士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所謂的“原裝進口”玩具雖然包裝上滿是英文,但個個都是“Made in China”(中國制造)。最可氣的是,銷售人員之前一再聲稱,該網絡店鋪已獲得了品牌的授權,但和專柜正品相比,這些玩具的外觀和細節(jié)明顯粗糙許多。
近年來,隨著外貿小店的遍地開花,以及網絡購物的風生水起,一些兒童用品紛紛披上了原裝進口、出口尾貨、出口轉內銷等外貿標簽火熱開售。其質量到底如何?安全與否?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的童裝批發(fā)市場、外貿小店,并重點關注了一些兒童用品網店,希望能直觀地了解外貿兒童用品的質量現(xiàn)狀。
渠道多 競爭激烈
北京的平安大街,是遠近聞名的外貿服裝集散地,在沿途遍地開花的外貿小店中,不乏兒童用品的身影。盡管如此,但真正要在這里為孩子“淘”到稱心如意的產品,簡直是一件高難度的技術活。
記者走進其中一家人頭攢動的店鋪,并向銷售人員表示想選購外貿童裝。該銷售人員表示,店內所有產品都是“出口轉內銷”的外貿商品,貨真價實。雖然該店主打服飾產品,但其中也夾雜了不少毛巾、玩具、鞋子、水壺之類,各色產品毫無章法地混雜在一起。當然,童裝沒有開辟專門的展示區(qū)域,穿插著掛在成人服飾之間。仔細一看,這些童裝基本上沒有包裝,標簽也十分簡易,有些甚至沒有標簽,質地、尺碼、品牌自然是五花八門。
相對而言,產品的賣點比較統(tǒng)一——價位低。無一例外地,在這些外貿小店中,特價、甩賣的標簽隨處可見。童裝10元一件、背包5元一只……如此價位確實讓不少消費者頻頻駐足,“這個是出口日本的尾單,在商場里價格高好幾倍呢!”諸如此類的推銷更是讓他們心動不已。
采訪過程中,記者也聽到了一些質疑的聲音。在一家衣服堆得亂糟糟的小店里,童裝也臟兮兮地混雜在成人服飾中,一位男士見狀小聲嘀咕道,洋垃圾一樣,誰敢買呀!一位經常逛外貿小店的家長也表示,在外貿店里必須精挑細選,盡量去一些貨源比較可靠的老店,不要盲目地貪圖便宜,沒有吊牌的“單品”要慎選。
除了外貿小店之外,網絡平臺更是外貿兒童用品的大本營。記者日前在百度上輸入“外貿兒童用品”進行搜索,相關網頁居然多達300多萬篇,其中多數與外貿兒童用品銷售、批發(fā)相關。據了解,金融危機發(fā)生之后,許多企業(yè)紛紛以“出口轉內銷”的形式進行轉型,其中也包括一些兒童用品企業(yè)。
淘寶網的皇冠賣家小雨告訴記者,她從2005年開始經營外貿兒童服飾。雖然生意做得不錯,但從去年開始,感覺到競爭壓力明顯變大。“兒童用品的網絡競爭比較混亂,品牌五花八門,質量也是良莠不齊。有些確實是國際知名品牌,在商場都設有專柜,質量比較可靠。有些卻打著來歷不明的品牌,質量根本沒有保障。”小雨透露說,某些商家看到一些外貿商品暢銷,甚至會盜了圖片找工廠代工,生產出一些偽外貿產品。為了吸引消費者注意,他們往往將產品價格壓得很低。為了增加信譽度,有些商家還專門請人刷信用。事實上,這些產品多數材質和工藝都非常差,和真正的外貿商品相差很遠。
問題多 缺乏規(guī)范
和市面上正規(guī)商場、專賣店的兒童用品相比,外貿兒童用品質量狀況如何?銷售情況怎樣?記者就此問題曾致電相關嬰童用品行業(yè)協(xié)會,但協(xié)會方面表示,他們對該領域的產品情況并不了解。
事實上,很多外貿兒童用品都經由“非主流”渠道流入市場,所以缺乏規(guī)范的質檢程序以及合格證明,正因如此,一些銷售者非常直接地告訴消費者:“外貿貨,有瑕疵!薄皟H此一件,不退不換。”
如果按照法律法規(guī)嚴格對號入座,多數外貿兒童用品都不在合格之列。北京市亞奧律師事務所的雷海強告訴記者,按照《產品質量法》的規(guī)定: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,并符合下列要求:一是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;二是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、生產廠廠名和廠址;三是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,需要標明產品規(guī)格、等級、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的,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;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,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,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;四是限期使用的產品,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;五是使用不當,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、財產安全的產品,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。因此,沒有中文標識的所謂“外貿產品”實際上是不合格產品,不允許上市銷售,消費者可以持付款憑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,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,要求退貨。
記者日前在北京天意批發(fā)市場上看到,一些大型的兒童玩具包裝上滿是洋文,就是沒有相應的中文標識。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,這些產品都是走外單的正品,質量沒有問題,中文標識也可以自己貼。另一位銷售人員則告訴記者,他們銷售的產品有芭比娃娃公司的授權,百分之百的正品,但記者同樣沒有在產品包裝上找到任何中文標識。
同樣的問題,在銷售透明度不足的網絡平臺更加突出。因為來路不明,一些網絡上正在熱賣的產品,可能隱藏著或大或小的質量隱患。比如說,該款產品因為存在安全缺陷,已在海外市場全面召回或停止使用等。雖然外貿產品不乏主流大牌,但讓人憂心的是,因為并非正規(guī)渠道進入市場,所以這些產品并不在廠家的正常服務范圍之內。所以,即使發(fā)現(xiàn)質量問題,消費者也很難順利獲得售后服務或補償。
對此,提醒廣大消費者,要注意索要正式發(fā)票、購物小票,如果沒有,就要注意保留交易過程的證據,比如付款的憑據即只要不是現(xiàn)金交易,一般就不影響維權;否則,沒有交易過程的證據,就很難說清了。